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建筑业展现出了无限可能。集团公司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探索构建了“1+N”数智建造体系,整合利用AI、BIM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数智赋能,助力项目在安全管理、环保施工以及破解施工难题等方面更智能、更高效。
集团公司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 陈渝/摄
“1+N”数智建造体系
走进项目“广西路建·新匠坊”,大屏幕上的“1+N”数智建造体系的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建造平台,正实时显示施工一线基坑开挖、地连墙水下混凝土浇筑液面高度、防汛水位等关键施工数据。“1+N”数智建造体系是什么来头呢?它以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建造平台为核心中枢,整合AI智能监控、智能防汛及基坑降水、基坑开挖监测预警等“N”项智能应用,就像为传统工地装上了“智慧大脑”。
项目管理人员通过电子屏幕即可监控车站施工现场
目前,项目已通过部署在现场的各类传感器与摄像头,实时采集地连墙水下混凝土浇筑液面高度支撑轴力、地下水位等关键工序或部位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会被平台快速分析处理,如同给工程做“CT扫描”一样,辅助施工管理人员作出更科学的决策,实现精细化管理。当监测数据突破警戒值时,系统同步触发多重预警,立即通过发送短信、现场语音播报发出预警,确保施工安全。经实测,“1+N”数智建造体系辅助决策、自动化执行的高效管理模式使基坑降水效率提升53%,人力成本下降82%,安全监测实现早发现、快响应。
AI智能安全管控系统
传统的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模式依赖于人工巡检,隐患排查与响应速度不够快,如何让安全管理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跨越升级?项目团队基于“1+N”智能建造体系开发的AI智能安全管控系统,能够深度学习海量影像数据,构建高精度识别模型,实时捕捉施工现场出现的安全隐患,包括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未穿着反光衣、烟火识别等问题,都能被精准识别并触发警告,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升级为“主动防御”。
AI智能安全管控系统识别出施工现场未穿戴安全帽、反光衣人员
智能抽排系统
针对车站基坑因地势低洼易积水难题,项目创新开发了智能抽排系统。该系统以车站周边地形的高精度实景模型,与汇水范围“大数据”为基础,结合场地降水量,预测相邻鱼塘水位上涨趋势。当水位超过阈值时,系统会适时介入启动水泵辅助抽排水,能够有效避免汛期施工场地发生内涝的风险。
内支撑轴力实时监测预警
车站小里程端附近边坡偏压位置的受力情况复杂,需要频繁监测支撑轴力数据,以便及时发现支撑结构受力的异常变化。为此,项目团队通过搭建内支撑轴力实时监测预警模块,该平台每30秒就会更新一次监测数据,并根据数据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以确保开挖过程安全可控。
基坑开挖形变监控测试画面
未来,项目将继续深化"1+N"数智建造体系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为施工生产注入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