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起钩、平稳上升、匀速吊运、精准就位……在广西路建集团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跨线桥梁工程施工№QL2标(简称“平陆运河桥梁2标”)陆杨新村大桥施工现场,数智化应用正“大显身手”,助力大桥缆索吊装实现快速吊运及毫米级精准就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探,陆杨新村大桥的缆索吊装施工中都有哪些智能应用场景。
陆杨新村大桥缆索吊装施工(覃任姿/摄)
智能测控技术: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关键
陆杨新村大桥主桥跨径188米,采用缆索吊装施工方法,是广西区内首次在简支体系系杆拱桥上应用该施工方法的钢管拱桥,全桥共4个钢拱座、10个拱肋吊装节段及7个横撑节段。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建设而言,各构件能否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精确安装到位,直接关系到大桥结构的受力状态,影响着大桥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实现各构件的精准吊装,项目引入了智能测控技术,引进徕卡TS60高精度测量机器人(以下简称“TS60机器人”),并自主研发了测量机器人集成化控制系统(以下简称“控制系统”)对吊装过程实施全程监测与引导。TS60机器人是一款业界领先的全站仪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可达0.5秒,测距精度为0.6mm + 1ppm。这意味着在一公里范围内,TS60机器人的测距误差不超过1.6毫米,这为精准吊装构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Leica徕卡TS60高精度测量机器人(彭思华/摄)
在大桥上游和下游,项目分别布置了两台TS60机器人,通过控制系统实现了双机位自动化同步测量与数据融合。
空气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变化会对测量精度造成影响,进行高精度测量,必须精确测定气温到1℃,气压到0.3kPa,相对湿度到20%。为降低环境中参数对测量精度的影响,项目在现场部署了温湿度与大气压力传感器,并将其与控制系统联动集成。控制系统会将传感器实时采集的环境参数输入至TS60机器人,TS60机器人则会依据数据变化自动计算大气改正数,并对每次距离测量进行修正,原先可能因环境变化等导致的测量误差被最大程度消除,保证了TS60机器人在各种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实现高精度测量。
分阶段智能控制:精确与提效就位的保障
在吊装过程阶段,将钢拱座从地面起吊,通过缆索运输到设计位置上方再到即将就位的过程中,传统吊装方法需要多次停顿以测量位置、调整姿态,耗时耗力。而有了集成化控制系统,吊装过程实现了自动锁定构件并跟踪测量,仿佛为吊装施工安装上了反馈引导的“火眼金睛”,整个吊运过程无需人工反复寻找和瞄准移动中的构件,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精确就位阶段,项目在控制系统内设置了自研的多点空间辅助放样智能算法。此算法能够通过给定的任意多个点的设计坐标,实时测量计算同设计位置之间的就位差,并指示需要微调的方向与量值。原本需要人工学习测点位置的环节被优化,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也降低了因长时间悬吊带来的安全风险,真正做到了快速、高效就位。
控制系统操作界面
数智建造平台:系统集成 做到“心中有数”
控制系统并非孤立运作,而是集成在项目自主研发的“施工全周期数智建造平台”(以下简称“数智建造平台”)之中。该平台贯穿大桥施工的各个环节,包含了多项创新子系统,能够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数字化监控与管理,如同为项目施工配备了“智慧大脑”。
数智建造平台采用数字孪生技术,依托自主研发的物联网关4G ICC(智联计算中枢),能够实时监测位移、线形、应力及索力等参数,通过高度融合物联网、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统)及 AI 数据分析等,为施工过程提供精准、可视的数字化支撑。
数智建造平台的“空间辅助定位系统”界面显示着智联计算中枢采集到的所有参数,通过观察这些数值的变化及指示,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快速判断下一施工阶段需如何调整,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有据。
空间辅助定位系统界面
项目团队还为数智建造平台开发了配套微信小程序,将监测数据集成到手机端,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小程序访问数字化成果。
陆杨新村大桥的数智化建设是广西路建集团桥梁智能建造技术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下一步,广西路建集团将继续在陆杨新村大桥建设过程中探索支撑体系平衡感知与动态平衡、全自动体系转换、管内混凝土数字化泵送等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