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关键在人。二公司党委(以下简称“公司党委”)积极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以“人才强企”为目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通过“顶层设计+一线实践”双向发力,在谋篇布局、选人用人、梯队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战略领航: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在集团公司2025年职代会报告“十大聚焦”工作要求的指引下,公司党委将人才工作置于年度重点议事日程核心位置,精心为人才培养“铺路子”“搭平台”。构建起党委牵头谋划、部门协同、项目精准落实的三级联动格局,全力擘画人才发展“路线图”。
公司召开新业态人才培养交流会 赵雯/摄
在精准识别人才方面,公司党委依托全面人才盘点契机,紧密围绕公司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求,扎实做好后备人才梯队入库工作。在集团公司内部创新实施《关键岗位继任者计划》,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措施。以桥梁工程建设为例,对于连续刚构桥等关键技术岗位的继任者培养,通过培训课程夯实理论基础,安排轮岗锻炼拓宽实践视野,采用导师带徒传授宝贵经验,明确清晰的培养路线图和具体举措,并建立关键岗位人才“一人一册”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推荐选拔培养继任者267人次,覆盖公司领导班子、中层领导人员、项目主管及关键技术人才岗位,为公司发展激活继任计划“蓄水池”,构建起与公司发展规划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机制破局:打造能力提升双引擎
在一线调研与聚焦新业态转型方面,公司党委持续发力,为人才能力提升打造强劲双引擎。
公司党委成员深入平陆运河桥梁2标等10余个重点项目开展专项调研。调研座谈会强调,项目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希望青年人才坚持干字当头,立足施工一线锤炼实战能力,通过参与技术攻坚、项目管理等实践加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以实干实效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调研团队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考察等方式,重点聚焦研究生学历及35岁以下青年干部能力素质,系统评估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为优化本部与项目中层双向任职交流机制、完善青年人才梯队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架起人才培养“连心桥”,提升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一线管理人才培养动能。
公司调研组前往项目了解青年员工成长情况
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新业态人才培养座谈会上,公司各部门及项目代表结合个人职业规划、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建议意见踊跃发言,谈体会、说想法、提建议,为公司转型升级发展建言献策,不断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此外,公司党委积极探索产才融合新模式,选派20余名优秀骨干到中铁二十局、隧道局等合作单位,通过联合办公、一对一教学和交叉管理等模式,深度参与地铁施工工作。通过在轨道项目开设“新轨课堂”学习平台,累计开展52次培训,涵盖制度、技术、文化等领域知识,吸引内外部单位超600人次参与,不断加强轨道交通领域新兴业态人才交流,有效助推新兴业态领域人才培养发展,实现对地铁项目管理从“初学者”到“胜任者”再到“引领者”的转变。
实践突破: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组织领题,一线赛绩。项目在人才培养和强化考证赋能方面积极实践,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
在平陆运河桥梁2标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里不仅是热火朝天的建设阵地,更是人才成长的沃土。该项目通过建立“精准定位+多维赋能+实践锤炼”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梯队化”为核心,精准锚定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副经理等关键岗位培养方向,为10名青年骨干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依托陆杨新村大桥、旧州大桥等重大工程实践载体,组织开展集团内外部各类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并获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一批优秀青年干部脱颖而出,目前已有2名优秀人才提拔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平陆运河桥梁2标技术骨干开展集中研讨
聚焦行业资质升级需求,公司党委构建起“证书+能力”双轨认证体系,建立“学历+职称+执业资格+专项技能”四维认证标准,大兴学习之风,以“三懂三会三过硬”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系统性培训与实战化练兵,夯实人才专业根基。公司在兴广1标试点打造的“备考文化”成为生动注脚。该项目通过领导班子带头备考、全员学习打卡等举措,营造出“人人持证、岗证匹配”的浓厚氛围。青年业务骨干王誉钧的成长轨迹印证了体系成效——作为施工管理转岗至成本合同管理的业务技术骨干,他白天奋战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夜晚投身于“新轨学习课堂”备战一建考试,在去年通过2门一建考试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岗位技能与执业资格双提升。公司通过强化中层述职评议、设置岗位晋升证书门槛、实施契约化目标分解、推行“双周通报”督办机制等组合拳,各类证书备考人数较上年度提升40%以上,进一步推动人才资质与岗位需求深度融合的进程。
公司党委聚焦“育选用才”重点工作,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标准,既看重学历更注重能力,大胆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提升人才效能,将人才优势精准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平陆运河桥梁2标项目推进过程中,“95后”全日制研究生陈亮胜凭借出色的技术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在项目建设中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项目发展。因其突出表现,在2025年被提拔担任中层管理领导岗位。2025年以来,已有6名像陈亮胜这样的青年骨干走上中层管理领导岗位,其中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占比达50%,“95后”占比达50%。目前公司35岁及以下中层管理人员58人,占比41.73%,有效优化中层干部队伍结构,点燃年轻干部“强引擎”。
奋楫扬帆正当时,砥砺前行再出发。公司党委将继续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进人才工作创新突破,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持。